首页 资讯 正文

携手共建万物共生的美丽家园

体育正文 161 0

携手共建万物共生的美丽家园

携手共建万物共生的美丽家园

在树上(shùshàng)晒太阳的金丝猴。 本报记者 马昭 摄

生长在苔藓丛中的(de)独蒜兰。

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。今年(jīnnián)5月22日是第25个国际生物多样性日,主题为“万物共生 和美永续”。在秦岭腹地的苍翠林海间,大自然正悄然(qiǎorán)奏响一曲震撼人心的生命交响乐。这里的每一寸土地,都承载着千万年演化沉淀的奇迹,一场场关于(guānyú)珍稀物种的惊喜发现,为我们揭开(jiēkāi)了秦岭生物多样性的神秘面纱,展现出一幅无与伦比(wúyǔlúnbǐ)的生态画卷(huàjuàn)。

秦岭深处的“金丝猴王国(wángguó)”

踏入大熊猫金丝猴(jīnsīhóu)生物多样性国家野外(yěwài)科学观测研究站周至分站(陕西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玉皇庙金丝猴研究监测基地),仿佛(fǎngfú)一头扎进了一个充满生机的奇妙世界,空气中弥漫着山林独有的清新,枝叶的沙沙声与金丝猴的啼鸣(tímíng)声交织成一曲自然乐章。

5月19日下午3点半,玉皇庙(yùhuángmiào)金丝猴研究监测基地的投食区里热闹非凡,工作人员刚把玉米粒(yùmǐlì)和胡萝卜有序放在地上,不远处的树林里就传来响声,循声望去,一群(yīqún)金丝猴在树林间穿梭,向这边而来。

“我们投(tóu)喂食物招引猴群下山(xiàshān),不仅是为了做科研监测,更重要的是保障它们的生活(shēnghuó)和繁育。”不远处,工作人员周沛元正手持记录(jìlù)本,静静地观察着(zhe)这一切,记录着猴子们的一举一动,生怕错过任何(rènhé)一个细节,为研究它们的生活习性和种群动态收集着宝贵的数据。周沛元告诉记者,每年的3—5月和10—12月,分两个监测期对金丝猴进行投食招引,因为这两个监测期正处于金丝猴的繁殖期和发情期,是金丝猴亟须(jíxū)补充能量和囤积脂肪的两个时期。

为(wèi)将人为影响降到最低,工作人员会将玉米和(hé)胡萝卜交替投喂(wèi),并对其投食的数量与次数进行严格控制(每只个体大约每天200克),仅为猴群每天所需食物的一部分。

另一边(lìngyībiān),监测人员乔冰勃正目不转睛地盯着(zhe)一只正在进食的母猴,详细记录下它的进食速度、食量以及对不同食物的偏好。他们记录的每一个数据、每一张照片(zhàopiān)都承载着对金丝猴(jīnsīhóu)保护的希望,为我们揭开这群“秦岭精灵”神秘的面纱。

“看,这只母猴怀里的(de)(de)小猴是上个月刚出生(chūshēng)的幼崽。”乔冰勃指向(zhǐxiàng)猴群对记者说,每年3月至5月,是秦岭川金丝猴的繁殖期。去年3月至5月,新生的小猴有36只,今年3月至目前,已经(yǐjīng)有46只小猴出生了,比去年足足(zúzú)多了10只。“我们主要的研究内容就是观察川金丝猴种群的动态变化,比如今年出生了多少只小猴子、种群有没有新替换主雄猴等。”

“这是我们持续(chíxù)观察的一个族群,由好几个家庭组成,母猴和公猴之间也会有像人类一样的纷争,特别有意思。”周沛元(zhōupèiyuán)一边说一边翻看着手中的记录本。记者看到,记录本上标注出了每一只猴子的“名字”和特点,就连身上微小的毛色变化都清晰地(dì)记录着。“这只叫‘卡姿兰’的猴子因眼睛特别大而得名,这只叫‘二黑’的猴子是在嘴巴(zuǐbā)的二象限位置有颗黑痣得名,还有‘鼻涕’,因它的左鼻下有黄竖条而得名……”周沛元语气里带着熟稔的亲切,在保护区不断精细管理及加强保护下,金丝猴数量(shùliàng)明显增加,监测(jiāncè)猴群(hóuqún)个体(gètǐ)数量由最初的80余只壮大到如今的300余只。如今,基于多年野外研究,科研人员根据(gēnjù)年龄、性别、体型、毛色特征(tèzhēng)(tèzhēng)、尾梢特征、身体缺陷和其他(qítā)明显特征,鉴别并(bìng)命名群内的金丝猴成年个体,完成了监测群组信息统计,分析了种群动态变化原因。此外,大熊猫、羚牛、金钱豹、红豆杉等珍稀动植物数量及分布度也有了较大增长。

石崖边的(de)紫色“精灵”独蒜兰

5月初,陕西省太白林业局黄柏塬林场海拔1490米的(de)石崖边,一场关于生命奇迹的邂逅悄然上演。两位护林员在日常的林区沿线巡护中,惊喜地发现了(le)30余株国家(guójiā)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独蒜兰,立即对点位进行定位,并采集了周边环境数据,用相机(xiàngjī)记录下了这(zhè)一珍贵画面。

微风轻拂,淡紫色的(de)独蒜兰在石崖边轻轻摇曳,与(yǔ)周围的苔藓植物相互映衬,构成了一幅和谐而美妙的画面。它们修长的花莛顶端,娇艳欲滴的花朵(huāduǒ)恰似即将展翅高飞的蝴蝶,在晨露的润泽下熠熠生辉。

据陕西省林业局工作人员介绍,独蒜兰为兰科、独蒜兰属多年生草本植物,这种因假鳞茎形似蒜头而得名的兰科植物,是我国特有的珍稀物种。在秦岭(qínlǐng)林区多生长于海拔900—3000米的密林下或(huò)沟谷旁腐殖质(fǔzhízhì)丰富的土壤中,或苔藓覆盖的岩石上,花期在4月(yuè)至6月,果期为7月至8月,不仅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,更是秦岭生态系统的“环境监测师”,对(duì)空气质量和水源清洁度要求近乎严苛。它的出现,不仅为秦岭太白林区的生物多样性(duōyàngxìng)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,更为研究物种生态分布和秦岭生态系统完整性提供了珍贵(zhēnguì)样本(yàngběn)。

大树上的(de)珍稀“隐士”象鼻兰

几乎在同一时期,陕西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也迎来了一次重要的发现(fāxiàn)。工作人员(gōngzuòrényuán)在野外综合考察途中,再次监测到(dào)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象鼻兰。这一发现与2022年在长青保护区首次发现象鼻兰相比,意义非凡,标志着区内存在稳定的野生象鼻兰种群,这对于该(gāi)珍稀物种的保护和研究来说,无疑(wúyí)是一个重大突破。

象鼻兰,我国特有单种属植物,是一种珍稀的树附生兰科植物,对环境的要求极为苛刻,如同一位挑剔的“隐士”,只选择在最(zuì)适宜的环境中(zhōng)栖息。它主要分布于(yú)浙江、陕西和甘肃等地,在秦岭区域(qūyù),目前已知仅现身于长青保护区(bǎohùqū)(bǎohùqū)和佛坪保护区。本次调查发现的2个象鼻兰种群,大约有20余株,它们(tāmen)如同自然界的精灵,分别附生在巴东栎和青冈树的树干和树枝上,与瓦韦和蔓藓科苔藓等共生,共同构成了一幅微妙而独特的生态景观。

站在树下望去,尚未开花的象鼻兰看上(shàng)去并不起眼(bùqǐyǎn),幼小而青翠的叶片与粗壮的枝干形成了鲜明对比,仿佛是大自然精心安排的一场视觉差。然而仔细观察(zǐxìguānchá),便能发现它的附生根已在枝上悄然(qiǎorán)蔓延,紧紧地抓住树皮,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。工作人员陈文斌介绍,下一步(yībù)将对其开花物候等信息展开进一步监测,为象鼻兰的保护和扩繁积累更多(duō)数据。

作为我国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(zhíwù)的重要栖息地,陕西在生物多样性(duōyàngxìng)保护领域占据关键地位。尤其是秦岭地区,作为全球(quánqiú)36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,已成为众多珍稀物种的家园(jiāyuán)。据林业(línyè)与农业部门统计数据显示,陕西境内分布着陆生野生动物792种、鱼类140余种、种子植物4600余种。

独蒜兰的清雅、象鼻兰的珍稀、金丝猴的灵动,作为生物(shēngwù)多样性的生动(shēngdòng)注脚,承载着自然赋予的独特价值。保护生物多样性,就是守护我们共同的家园。让我们共同守护这片生命(shēngmìng)的乐土,让生物多样性绽放更加绚丽的光彩,让生命的乐章在这片土地上(shàng)永远奏响。

本报记者 李永利(yǒnglì) 王嘉

携手共建万物共生的美丽家园

欢迎 发表评论:

评论列表

暂时没有评论
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